2018年云计算热词


2018年是云计算迅速落地的一年,云计算市场上热点相对2017年减少,但是云计算不缺乏变化,究竟哪些热点最有代表性,云技术社区组织了多名业内专家,酝酿了三周时间,经过大家碰撞,达成了共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2018年的云计算市场热点认识也更深刻,以下九个词语,应该最能代表2018年的云计算市场。

【云原生】

    随着容器和微服务的崛起,云原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快速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因它充分利用了云计算交付模型的优势---弹性、可扩展,更天然的贴合云的特点。

    云计算已是不可逆的洪流,其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很多改变传统IT架构和运维方式的新技术,比如虚拟机、容器、微服务、DevOps,无论这些技术应用在哪些场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云服务永恒的主题。

    共享、敏捷和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转变。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IT是有历史包袱的。因为原来的IT应用部署模式,都是竖井式的,不同的应用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提供的,系统之间还有网络安全隔离,各系统间还有协同关系,网络、应用拓扑很复杂。同时企业IT上云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原来的应用可能还需要结合云上提供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改造,不能简单的“原来物理机什么配置,虚拟机什么配置,原来应用什么架构,上云后什么架构”的迁移方法,这其实完全失去了“上云”的优势,要防止为了上云而云的做法。

    随着容器和微服务的崛起,云原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快速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因它充分利用了云计算交付模型的优势---弹性、可扩展,更天然的贴合云的特点。云原生(Cloud Native),是Matt Stine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思想的集合,既包含技术(微服务,敏捷基础设施),也包含管理(DevOps,持续交付,康威定律,重组等)。Cloud Native也可以说是一系列Cloud技术、企业管理方法的集合。

    云原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理念和技术体系,它在基础架构、应用程序和管理上都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云计算发展的未来!


【Serverless】

    过去十年来,云计算涌现了很多新的技术,但Serverless的出现,则带来了跨越式的变革。

    Serverless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2017年开始在行业内兴起且发展迅速。Serverless涵盖了很多技术,具体分为两类:FaaS(函数即服务)和BaaS(后端即服务)。过去十年来,云计算涌现了很多新的技术,但Serverless的出现,则带来了跨越式的变革。Serverless把操作系统管理、资源分配、扩容甚至是应用逻辑的全部组件都外包出去,把它们看作某种形式的商品——云厂商提供服务,我们掏钱购买。过去是“构建一个框架运行在一台服务器上,对多个事件进行响应”,Serverless则变为“构建或使用一个微服务或微功能来响应一个事件”,做到当访问时,调入相关资源开始运行,运行完成后,卸载所有开销,真正做到按需按次计费。这是云计算向纵深发展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Serverless的应用角度来看,更多是对用户的计算进行托管。因为函数本身是托管型的,用户本身无法感知到实例在哪里运行。在Serverless背后有个大的计算资源池,用户实例触发之后,我们会从资源池中随机选取可运行的位置,把用户的函数实例在对应位置上跑起来。对用户来说,调度的粒度更细了,而且调度也都托管给平台了。所以构建无服务器应用程序意味着开发者可以专注在产品代码上,而无须管理和操作云端或本地的服务器或运行时。Serverless真正做到了部署应用无需涉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自动构建、部署和启动服务。

    国内外的各大云厂商 Amazon、微软、Google、IBM、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相继推出Serverless产品,Serverless也从概念、愿景逐步走向落地。虽然Serverless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亟待完善。不过Serverless自身的优越特性,对于开发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相信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Serverless在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容器PaaS云】

    PaaS平台面向应用及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应用的平台,致力于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自2006年AWS发布EC2以来,IaaS(Infrastructure Platform as a Service)取得了飞速发展,它大大提高了物理IT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IT成本,提高了IT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效率。现在,随着过去两三年容器的飞速发展,容器PaaS(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企业IT将走进PaaS云时代。

    PaaS平台面向应用及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应用的平台,致力于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在虚拟机主导的IaaS时代,PaaS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动辄几十个GB 大小的虚拟机镜像,就会导致虚机的部署时间非常长,也让计算单元的弹性受到很大限制。现在,容器正在消除这些限制。

    以容器为基础的容器云PaaS平台,能带来企业应用架构的重塑,企业开发流程将DevOps化,应用架构将微服务化,应用部署将容器化,应用管理将标准化。容器PaaS云平台能大大提高应用部署频率,缩短交付时间,降低变更失败率,减少故障恢复时间,将会使传统企业转变为高效能组织并助力业务成功。容器PaaS还将成为企业数据中台的载体,助力企业从云IT时代迈入云DT时代,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可以预见,2019年开始的接下来几年里,以容器为基础的PaaS云平台,将在企业IT架构之中逐步占据核心位置,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混合云2.0】

    简而言之,混合云2.0特征将是同质化的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全栈混合。

    在re:Invent 2018 上,AWS发布了很多新产品和功能,其中,Outposts 尤其引人注目。AWS Outposts 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之中,使用AWS 设计的硬件,交付安装了原生AWS Cloud 或VMware Cloud on AWS的全托管的可配置的计算和存储机柜。其目的在于消除企业用户上AWS Cloud的物理限制,比如低延迟和大量本地数据处理需求,让AWS基础架构更接近用户,同时能够网络打通和统一纳管,提供统一API 和控制面板。

    该产品的发布,既是AWS的一大改变,也是私有云领域的一个新动向。一方面,这说明AWS已接受了现实,即因为客观存在的物理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用户应用将无法向中心化的公有云迁移。另一方面,混合云将呈现出新特征,方向上还是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但技术和产品上将同质化,这就使得全栈混合成为了现实。过去的混合云1.0,大部分还是两个云环境的存储的某种程度的打通和延伸,支持数据容灾之类的简单场景,这只是部分混合,而不是全栈混合。AWS 和 VMware 联合推出的VMware Cloud on AWS,是这新趋势的一个例子。该产品使用户可以在AWS上部署VMware 云环境,和用户本地的VMware环境打通,由VMware 管理套件统一管理,虚拟机可以在两地之间迁移。新的AWS Outposts 可以支持AWS 云和VMware Cloud on AWS,它在用户本地数据中心内部署云环境,和AWS公有云环境进行混合。两个产品方向正好相反,使得AWS的混合云产品有了闭环。简而言之,混合云2.0特征将是同质化的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全栈混合。

    将来的混合云3.0还将有另外两个趋势,一个是多云混合,另一个是PaaS层混合。多云混合是指多个同质的私有云环境和公有云环境的混合,这里的公有云可以是某家公有云的多个区域,也可以是多家公有云上运行的VMware Cloud 环境。PaaS层的混合云是指不是在IaaS层面进行混合,而是在PaaS层面进行混合。现在的混合云,不管是AWS还是VMware Cloud 还是别家的,都还是在IaaS层面实现了存储、网络、计算的打通和管理的统一,这使得它还有很多局限,比如要么使用同一家公有云的多个区域,要么使用多家公有云上都部署了的VMware Cloud。而基于容器的PaaS层面的混合,将消除这一限制,它能在不同的本地虚拟化和公有云环境之上,构建统一的混合云层。


【边缘计算】

    正如物联网不是个新鲜的概念,边缘计算也不是个新词。但是,2018年可能会是边缘计算崛起的元年!边缘计算的出现,可谓是“IT演义”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如物联网不是个新鲜的概念,边缘计算也不是个新词。但是,2018年可能会是边缘计算崛起的元年!边缘计算的出现,可谓是“IT演义”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集中处理的巅峰之作大型机,到盛行一时的小型机、PC服务器,再到数据中心、公有云,然后现在的边缘计算,信息技术在“集”与“分”之间交替演义,滚动前行。

    边缘计算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边缘计算的崛起,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物联网。随着物联网的推进普及,比互联网更大规模的智能终端设备即将在线入网,异构协议、异构终端必然带来数据处理和接入方式的异构,同时工业互联网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低延迟提出苛刻需求,对智能终端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过滤和预处理,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带宽和云端连接成本,是边缘计算落地普及的直接原因!远端公有云潜在的网络迟延和不稳定性,以及公有云通用性、非个性化的计算方式,都需要近端边缘计算来进行补充。

    边缘计算生态圈的形成,离不开“云-管-端”产业链上的玩家。云端巨头AWS的Outposts与Greengrass、微软AzureStack与Azure IoT Edge、Google Edge TPU与Cloud IoT Edge、阿里云Link Edge、华为OceanConnect 与EC-IOT、中移物联网OneNet与OneNet Edge,几乎所有云端和通信巨头都在对云计算、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进行闭环生态布局。在产业联盟方面,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日趋壮大,2018年联合推出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3.0》和《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白皮书》在理论方向上引导着国内边缘计算的发展。开源领域,在九州云等初创公司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StarlingX为代表的边缘计算开源社区影响力正在扩大。

    当一个产业所依赖的技术体系、产业联盟、社区力量都在成熟壮大时,这个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时代即将到来!


【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并不孤立存在!产业互联网同供给侧改革目标一致,都在聚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产业互联不仅仅是2B,归根结底也是2C,是消费互联。产业互联是供给侧的互联融合,消费互联是需求侧的智慧连接,消费互联与产业互联彼此相互影响。

    互联网已然进入下半场!当流量红利消耗殆尽、野蛮生长已成过往,加之创新钝感日渐呈现、新兴技术家喻户晓时,基于存量精细化运营和流量竞争必然到来。无远虑,必近忧,消费互联与2C风口带来的流量沉淀,恐已不足温暖寒冬!潘乱一篇《腾讯没有梦想》,掀起问诊流量巨头之风;马哥一条“知乎之问”,问出产业互联风口。

    稳消费互联之根,抱产业互联之势,携2C进2B,打造C2B产业价值生态链,互联网下半场,莫过如此!

    产业互联并不孤立存在!产业互联网同供给侧改革目标一致,都在聚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产业互联不仅仅是2B,归根结底也是2C,是消费互联。产业互联是供给侧的互联融合,消费互联是需求侧的智慧连接,消费互联与产业互联彼此相互影响。传统企业要打通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将供给侧与需求侧融合互联,将降成本、提效率后的制造商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触达消费互联领域的海量用户,产业互联便是关键!因此,产业互联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下一个风口,也是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在线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而只有每个传统垂直细分领域都具备互联网化思维,产业互联才有真正成长的沃土!

    这片沃土,已然成型!

    撑起这片沃土的,正是产业互联背后暗流涌动的科技洪流!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4G/5G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应用,政府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正是产业互联背后的暗流,暗流汇聚,必然流向产业互联的蓝海,渗透至每个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垂直细分领域。当万物互联、人物互联、物物自主化时代到来,一切都将在线,物理世界将孪生出一个彻底的数字世界,而产业互联正是这个数字世界在互联网中的价值呈现。

    一切就绪,静候开场!


【中台】

    同平台对比,中台更强调通过积累提供快速满足业务需求的能力,平台强调积累,中台更强调能力。

    1.中台在2018陡然火爆

    2018年只要是参加技术活动,都能听到中台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每个组织的技术负责人都在大谈中台,如果没有提到中台战略,感觉会被鄙视。甚至2018年9月的时候,腾讯调整架构的时候还专门提到腾讯将成立技术委员会,加强基础研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提高技术资源利用效率。

    2.中台更强调通过积累提高快速满足业务需求的能力

    中台的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公共服务集中统一,不断的迭代,比如在多种业务的场景,登录认证作为一种服务,统一提供。这样的好处是,当再有了新的业务,登录认证直接使用,不用重复开发。如果登录认证服务有更新,形成新的能力,其他业务都可以使用新的功能,经过不断的迭代,登录认证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

    这一点很像Unix的哲学思想,每个命令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通过命令的组合,就可以高效的完成复杂的任务。

    同平台对比,中台更强调通过积累提供快速满足业务需求的能力,平台强调积累,中台更强调能力。

    3.中台的如何用

    中台对于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特别有意义,规模越大,产品越多,越有意义。

    腾讯之前是赛马机制,每个产品之间竞争,优秀者生存,这对业务发展很有好处,但是不利于技术积累,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提到腾讯没有技术积累,虽然有比较激进的地方,但是也反映出腾讯之前的架构在技术积累上的弊端。

    对于小型公司,可以借鉴中台理念,如果有多个产品,基础部分尽量共用,在业务上竞争,在技术上共享,这很考验CTO的水平,需要不断实践。中台概念也可以推而广之,不光是在技术上,在业务管理,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可以借鉴。


【开源】

    开源在2018年出现了不同声音,但是仍然是主流。

    1.开源在2018年出现了不同的音调

    2018年,Linus一度宣布休息,6月GitHub被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Spring Cloud 下的Netflix Eureka组件项目宣布闭源,11月份Neo4j企业版闭源。一直浩浩荡荡的开源大潮似乎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将这个现象归结为个别云厂商只使用开源产品,但是从不贡献。

    2018年,一些列关于OpenStack三、四、五、六、七、八年的回顾文章,也引起了很大的关于开源争议和讨论。

    2.开源仍然是主流

    从数据上看,开源仍然是主流,根据GitHub2018年12月份的统计数据,2018年新用户数量超过了前六年总和,2018年超过1亿个repository。

image.png

    GitHub上10大开源项目在28天内累积的star数量。

    各大云计算供应商也加大在开源上的投入,在Linux基金会和CNCF基金会都可以看到主流云厂商的身影。

    3.用户对开源接受度更高

    2018年用户对开源接受度更高,Linux系统现在几乎在每个组织中都可以看到,百度指数继续稳步提升。


image.png

    Kubernetes更是从年头火到年尾。

image.png

    根据Linux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开源技术就业报告 显示,对开源技术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而Linux技能是入门级职位的必备条件。Linux技能在报告中被列为最受欢迎的技能,80%的招聘经理都在寻找具有Linux专业知识的技术专业人员。Linux对于大多数入门级开源职业都是必需的知识。

    另外,有87% 的招聘负责人在寻找开源人才方面遇到困难,而聘用开源人才现在成为83% 雇主的首要任务。

image.png


【多云】

    长远来看,通过多云,企业将重构其IT架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定义、选取及编排多云服务,实现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式部署、实现跨厂商云服务的优势互补、形成全面混合异构的多云场景。

    RightScale每年一度的报告“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显示,一共81%的受访企业采用多云,其中21%采用多个公有云,10%采用多个私有云(异地、多虚拟化、资源异构等),而混合云的比例高达51%。正如我在《多云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阶段》一文中所述,多云作为云发展历程的新方向,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

    多云,即基于混合的、异构的多种公有云、私有云,形成全面云上的企业IT架构,并借助云管理平台的能力,实现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做跨云的编排、分析及云服务整合。

    现阶段,多云主要应用于解决跨国跨地域的业务系统部署、充分利用CDN等满足全局的高可用性和性能需求、解除厂商绑定等场景。部分厂家结合云管理平台构建了初步的跨云的资源迁移、资源类服务编排等能力。

    在下一步,多云将在强化跨云服务编排上发力。借助于SD-WAN的快速发展,实现以IaaS为主、PaaS为辅的、融合多个公有云以及私有云内部的云服务的混合编排。在此阶段,多云将广泛应用于关键数据的云灾备、应对短时的云爆发业务需求、各云服务提供商的优势/高性价比服务选择、成本分摊及优化等场景。

    长远来看,通过多云,企业将重构其IT架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定义、选取及编排多云服务,实现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式部署、实现跨厂商云服务的优势互补、形成全面混合异构的多云场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注:本文转载自云技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可发表评论


rdgztest_JOSQYK:
06月17日 03:36
vvvvvvv